??? 蒲城位于陕西省中部,距离古都西安110余公里。蒲城走马戏产生与唐代,传承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。据唐代柳宗元的《馆驿使壁》中描述,蒲城县兴镇曾是唐代河东和北方大漠商队进入长安的关隘,称蒲津。现存唐代驿道必经的漫泉河石拱桥,依稀还有驿道的旧痕。蒲津当地人称为“旱码头”。陆路运输的发达,催生出蒲城车夫、挑夫行业的兴盛与发展。在马车上,在歇息中,车夫、挑夫们自娱自乐哼起乡曲,唱起民谣,配以信手拈来的锅碗瓢盆,车轮垫木,打击合拍,逐步与丝绸之路上商队中的三弦,胡琴等西域乐器,形成了一种地域乡土曲艺--走马戏。在走马戏中,“走”指挑夫,“马”指马夫、车夫,“戏”则是戏耍之意,是一个方言动词,它与戏曲的戏有别。
??? 蒲城走马戏的表演形式分为坐说坐唱、站说、走唱三种形式。它基本沿用了道教道歌的故事演唱形式,唱和相连,一人唱而众人和。蒲城走马戏不讲求舞台与灯光,随地铺摊演出,不择场地,大则数千人围着,小则地头、炕边自娱自乐。走马戏伴奏分文、武场面,武场面的打击乐中以板、马铃、马锣、大小铰子、钩锣为主。文场面以三弦出头,以正反两调的两把板胡、二胡和二股弦作为配器。
??? 蒲城走马戏的唱腔分三类,一为民谣乡曲调,二为地方戏曲中的原始曲调,三是艺人吸收马背上沿途各方曲调精华而创作的曲子。蒲城走马戏素有“大调七十二、小调无数”之说。大调有阳板道情、落江怨、两头忙、两头慢等,小调有纽纽丝、戏秋千等。蒲城走马戏节奏活泼明快,词曲结合妥帖,上口流畅,唱本分为故事类和折子类两种。故事类有《烙碗计》、《大上吊》、《曲江打子》等近百部。折子类有《临潼山》、《古城会》、《韩湘子上寿》、《皇姑出家》等百余折。解放后配合婚姻法编写折子类说唱十余部,批判买卖婚姻陋俗,起到了与时俱进的社会效益?;古浜习郎硕幢嗔恕对嗥拍铩?、《秃子尿床》等作品,深得民众喜爱。蒲城走马戏已列入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